水清、岸绿、滩净、湾美、物丰、人和…… 蓝色海湾 浙里大美
陆域面积仅占1.1%,却拥有全国20%的海岸线(6700公里),管辖的海域达到4.44万平方公里。海洋对于浙江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“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。”正是在这样饱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指引下,2016年以来,浙江共申请成功10个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(简称蓝湾项目),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4.93亿元(其中宁波5亿元),项目总投入44.94亿元,初步形成了白沙湾万人沙滩、沈家门百年渔港、洞头十里湿地、乐清最北界红树林、嵊泗海洋牧场、定海湾区滨海带等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杆示范案例。“洞头‘蓝色海湾’整治行动”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,其做法和成效被央视《焦点访谈》等多方报道,还列入《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》。
海洋簇拥、怀抱着陆地,滋润着地球,是无与伦比的生命摇篮。与此同时,它又以其蔚蓝、浩淼,承载了人类的梦想,“在现实断裂的地方,梦汇成了海”。然而,曾几何时,随着石油泄漏、有毒废物、塑料垃圾等不断侵蚀海洋,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,保护海洋已经迫在眉睫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作为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蓝色海湾”整治等系列海洋生态修复行动应运而生。
2016年,财政部和原国家海洋局启动“蓝色海湾”项目整治行动。截至目前,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共申报成功10个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,获中央财政补助24.93亿元。2022年起,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支持开展省级“蓝色海湾”项目建设,通过海岸线修复、海堤生态化、滨海湿地修复、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措施,大力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。
鱼儿和蟹游回来了
洞头破堤通海、为鱼“让道”一年多后,曾经满是沙砾的荒滩,现在礁石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各式各样的海螺、螃蟹等小生物。这些海洋小生灵的命运,正是浙江众多“蓝色海湾”的一个美丽剪影。
洞头人的心头,一度纠结着两本账。一方面,承载着海岛人多年期盼的灵霓大堤于2006年建成,横跨大海,连接起洞头和温州城区。孤悬在外的洞头成为半岛,出现了黄沙变“黄金”、石屋变“银屋”的盛景。另一方面,与之相伴的,则是凤鲚、鲈鱼、鳗鲡、日本对虾等因大堤的阻隔而洄游受阻,河口性鱼类减少了近20种。
因此,洞头二期项目实施“破堤通海”工程,拆除灵霓大堤坝头,让人工隔开15年的“两片海”重新连通,为瓯江流域的鲈鱼、凤鲚们“让路”;打造“十里湿地”,在霓屿种植千亩红树林、百亩柽柳林,形成了全国唯一的“南红北柳”生态交错区,丰富了生物多样性;“生态海堤”则将15公里硬化海堤修复成为滨海绿色生态走廊……通过“蓝色海湾”项目实施,洞头打造出“水清、岸绿、滩净、湾美、物丰、人和”的美丽景象。
乐清西门岛的红树林区是全国最北端的一片红树林,也是浙江省唯一的海岛红树林种植区。这片种满红树林的滩涂湿地已然成为黑脸琵鹭、黑嘴鸥、黄嘴白鹭等珍稀鸟类栖息的家园。然而,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远不止此,它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,同时释放氧气,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机碳库。在台风频繁光顾的东南沿海,红树林能抵御风浪、减缓水流、促淤保滩,是保护海岸线的生态屏障。正因为此,乐清在“蓝色海湾”整治中,下大力气清除“生态杀手”互花米草,在滩涂湿地上种下了一片片红树林。
在红树林“看家护院”的同时,一道道坚固壮观的海堤,亦筑起了浙江海岸抗台、防洪、防潮、排涝的铜墙铁壁。“蓝色海湾”整治对于存在安全隐患、生态功能不足的海堤人工岸线,采取植被恢复、堤前贝类附着、使用“生态多孔隙仿巨石”等措施,通过护面改造、堤顶绿道、堤后坡生态提升、堤后防护林建设等,不断提升海堤的生态和安全性,使海堤成了安澜定波、守护人民安全的“坚强卫士”。
蓝湾边的日子更红火
“蓝色海湾”整治行动,其本质是体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新型海洋文化。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,海洋亦是如此。浙江实施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的7年间,既收获了生态账单,也在当地产生了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。
三门通过污染防控、源头治理、生态修复、生态整治等措施,“绣起”蓝湾风景,赢得了“中国青蟹之乡”“中国小海鲜之乡”“浙江对虾之乡”“牡蛎之乡”“缢蛏之乡”等美誉。在三门的网红景点木杓沙滩,修复前的沙滩滩面下降、环境污染与修复后的风景如画形成鲜明对比。三门的砂砾岸线由于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,特别珍贵,因此,在“蓝色海湾”整治中,三门特别注重修复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被破坏的砂砾岸线。项目完工后,预计将在今年5月迎来游客的大幅增长,保守估计,游客数量将在每年20万人次的基础上翻番。
台州临海因地制宜,在白沙湾开展沙滩治理,使其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,吸引了周边地区乃至周边省份的人们前来观光游玩。2021年春节假期,白沙湾每日人流量超6万人次,同年“五一”假期,每日人流量超4.5万人次。同时,白沙湾也显著改善了临港新城的投资环境,大大提高了当地土地的效益。
在嵊泗,碧波万顷、温暖澄澈的海域孕育出品质上乘的“嵊泗贻贝”,但在过去贻贝养殖大多采用泡沫浮球,解体后易造成海洋环境污染,也影响旅游环境。从2020年初起,嵊泗全面禁止新增泡沫浮球,并于去年底全面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的替代。以每年10%自然淘汰比例计算,此举每年可直接减少210吨、17000立方米的废弃白色泡沫产生,对改善养殖海区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。
此外,普陀通过开展百年渔港治理、清淤拆废、生态复湿、重整岸线、还海于民等一系列措施,一改“脏乱差”形象,擦亮了美丽渔港的金名片;定海通过海堤生态化重建、岸线整治修复、公众亲海空间平台建设等方式进行改造提升,将“工业岸线”转变为“生态岸线”,观星、揽月、望海的理想生活风情海岸带正重焕风采……
人类反哺海洋,而海洋在休养生息中恢复与呈现的美,又以更丰富的形式回馈人类,这是更高层次的“耕海牧渔”,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在浙江经略海洋中的生动实践。
浙里的蓝湾为什么美
在浙江实施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的7年时间里,累累硕果已然挂满枝头,涌现了“洞头‘蓝色海湾’整治行动”这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典型,其做法和成效被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《焦点访谈》《美丽中国》等多方报道。
浙江的阶段性成功,在于始终努力践行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”的生态文明理念。在推动“蓝色海湾”项目实施过程中,浙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以自我恢复为主、人工修复为辅,因地施策、多措并举,全方位、多维度、重成效地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,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,也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。
高站位系统谋划。整体布局,全面推进,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《浙江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,立足全局、系统谋划,打造浙东山海生态屏障区;正式印发《浙江省海洋生态修复“十四五”行动计划》,布局全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,明确实施范围、预期目标、主要任务、保障措施等;抓住重点,逐个突破,2020年11月,编制《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(2020—2025年)》,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。
多渠道筹措资金。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,浙江10个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共获中央支持资金近25亿元,是中央资金支持最多的省份之一;统筹省级资金——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,创新提出实施省级“蓝色海湾”整治行动项目,“十四五”期间,省财政每年在省自然资源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1亿元支持省级“蓝色海湾”建设。
多手段加强监管。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。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,通过“天上看、网上管、地上查”等方式,对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管。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每季度对国家“蓝色海湾”整治行动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,严格监管中央直达资金,严格按照负面清单监管中央资金使用,每月反馈项目进展情况及资金执行情况。
展望“十四五”,在推进国家“蓝色海湾”项目建设中,浙江将进一步海陆统筹,建立海洋生态修复新格局,把海洋生态修复放在“一号开放工程”的视野与格局上,将其作为区域发展、开发开放的重要一极进行谋划,将海洋生态修复、防潮防洪、渔业避风、生态廊道建设、滨海休闲旅游、疏港交通等综合起来,催化生态修复与区域经济之间新的化学反应,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,将“治海”与“治陆”相结合,实现海陆并进、同步治理,推动提高海洋生态产品的综合价值和供给能力。同时,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共建新模式,以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、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、生态修复带动旅游业发展等生态保护修复的模式,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在这个70%表面充盈着海水的星球,蓝色是地球的生命之色,也是最动人的颜色。正如海湾连接的是更深更广更加蔚蓝的海洋,在“浙里蓝湾”纵深行进的前方,也将闪现更加动人心弦的蓝!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